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选登 > 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集体提案
情况分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大任务。广州聚焦实施“百千万工程”,高质量统筹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打造绿色、科技、生态、优质的都市现代精品农业。但是,广州2022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占全省6.5%,增速更是低于5.4%的全省水平,农业仍存在缺少品牌效应、资源利用率低、科研投入不足、配套技术不健全、链条不长等问题。
一、有好产品,无好品牌
一是中高端农产品供给不足,品牌杂而不亮。缺少类似蒙牛、康师傅等享誉国内外的高价值品牌。二是品牌影响力不足。《2022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广州无一家农林牧渔业上榜,远远不能与金融、电子等行业相比。三是缺乏产地溯源保护。广州有地理标志产品13个,但特色农产品缺乏种子“芯片”等手段实现产地溯源认证与保护,未充分发挥“起源地”品牌溢价效应。
二、农业资源禀赋丰厚,但利用率不高
一是林下经济面积有待开发。截至2020年,广州林下经济面积25.5万亩,仅占全市林地的5.9%,年产值在全省仅占0.27%。二是深海养殖空间仍需拓展。广州海域面积399.92平方公里,但可供开发的岸线不足,尤其是深水岸线资源紧缺,亟待向深远海拓展。三是外围区都市农业聚集度不高。2022年,广州都市农业总收入近2900亿元,但主要集中在天河北部、荔湾南部、白云中东部和番禺,而土地资源更多的从化、增城等地都市农业聚集度却不高。
三、科技研发投入不足,产品优势不明显
一是育种技术研发储备不足,优质种源依旧被“卡脖子”。广州种质资源、育种技术、品种选育等资源集中在高校院所,性能测定、繁育加工、营销服务等资源集中在企业,科研与生产存在隔阂,且研究同质化,突破性成果少。二是农机装备依赖进口。表现在全程机械化、丘陵山地轻简机械化、健康养殖规模化、特色农产品加工、农业技术与装备研发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不足。三是数字农业科技创新不足。广州数字农业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实用性和普遍性的技术应用还很少。四是冷链物流技术不成熟。“销售半径小、保鲜时间短”大大制约优质果蔬的销售空间及周期,荔枝等特色鲜果面临“外销缺技术”和“内销压价钱”的双重难题。
四、农产品链条短,经济效益有限
一是加工业链条脆弱,再提升技术落后。有些传统作坊、家族厂企思想观念偏保守,不愿意投入资金、技术和人才,转型相对滞后。二是农产品提级加工能力不足。广州仍以初加工为主,分级包装、精深加工等配套不足,产业链条延展性不长。三是农业龙头企业不足。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广州到2020年底才有11家,而2016年时北京就有39家,上海就有19家。四是农业+新模式有待拓展。农业+电商、农业+预制菜等多元化业态占比不高,仍未形成规模效应。
五、农文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产业和效益共振不足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不足。农文旅存在硬件不硬、服务不软、平台不智能、特色文化不突出。二是农文旅融合发展顶层设计不完善。存在“有特色美景,无特色美食”“饱了眼福,却无口福”“带得动人流,带不动消费”。三是农文旅产业相互渗透不足。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渗透融合效果欠佳,简单拼凑、业态单一和同质化现象严重。
具体建议:
建议:
一、实施农业品牌战略,走好品牌增值路
一是积极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创建旗帜品牌。政府牵头培育一批“叫得响、质量硬、知名度高”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二是积极参与国家农业品牌建设,提升品牌形象。通过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和省市农博会,或利用网络直播等新颖创意的宣传方式,不断提升广州特色农产品知名度。三是强化农产品溯源,加快构建品牌保护机制。建立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地理标志产品的授权管理和退出机制,加强产地溯源认证与保护。
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谋划农业发展
一是制定不同的林下经济发展战略。发掘林下经济现有优势与潜力,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扶持龙头企业。二是加快推进“蓝色粮仓”建设。积极拓展咸淡水和鱼塘养殖向深海养殖进军。做大做强南沙区海洋生物产业,加快番禺区渔港经济区建设,携手粤东、粤西城市打造“飞地”“飞海”模式。三是建设区域特色都市农业先行区。支持从化、增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耕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把农业资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转化为都市农业竞争力。
三、整合农业高新技术资源,增强农业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充分利用科创政策优势,积极引进农业科研平台和骨干人才,深入开展“粤强种芯工程”,实施“穗种强芯”攻关行动。二是加快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助力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推进基础应用研究、共性技术及关键装置装备的创新。三是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开展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全面推进5G网络在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标准农田的高水平覆盖。在从化、增城等地规划建设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推进数字农业进程。四是提升冷链物流技术,农产品保得住“鲜”,走得更“远”。利用物流业发达的优势,加大对冷冻冷藏运输车辆及保鲜设备的研发,提升冷链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强链、展链和延链
一是加强产学研用衔接力度,增强传统厂企现有加工链。在农产品主产区和加工业集聚区创建加工产业园,以科技工业理念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企业加工链强链、展链和延链。二是加大提级加工科研投入,做好展链延链支撑。有效推进分级包装、冷藏保鲜、精深加工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延链。三是重点培育优质且有潜力的大型企业。在科技攻关、融资贷款、金融服务和品牌打造等方面进行“一企一策”支持,发挥龙头企业以点带面效应。四是搭建新型交易交流平台。通过农业电商和农业预制菜等拓展渠道链条。
五、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和协调发展
一是持续提升基础设施软硬件和智能化水平,加大本地特色文化的消化吸收和再创造,与旅游设施深度巧妙融合。二是提升科学规划水平。完善旅游总体规划、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文化创意开发和产业发展规划等,并加强联动,形成“吃住玩游展购”的融合发展格局。三是推进农文旅区域共同体发展。挖掘乡村多元潜力,延伸农业产业链至休闲健康、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