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选登 > 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集体提案
情况分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其中,发展公共交通是特大城市实现交通体系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广州市近年来全力推进实施了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但随着新冠疫情冲击以及新能源车辆发展,公共交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常规公交客运量自2015年至今持续下降。为了切实改善公共交通运营状况,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交通拥堵,有必要对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以及运营模式进行优化,推动公共交通“二次创业”再出发,促进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
一、公共交通发展情况
广州市公共交通包括轨道交通、常规公交等。其中,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由2010年的236公里增至目前的643公里;常规公交线路条数由2010年的813条增加至目前的1326条,公交车保有量由不足1万辆增加至1.48万辆。
二、公共交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常规公交客流量持续下降,公共交通可持续运营能力不强
近年来,广州市持续增加公共交通设施供给,但日均客运量由2019年的日均612万人次下降至322万人次,年均降幅约15%。客流量下降造成公交票款收入大幅缩减,公交持续运营能力受到影响;而另一方面,国家的相关补助资金出现断崖式减少,加剧了企业经营负担。在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公交系统被迫减员、减班次,整体发展陷入恶性循环,服务质量及交通安全均难以保障。同时,公交客流量的持续下降,也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客流转移至个体交通出行,道路拥堵日趋严重。
(二)面临轨道交通、电动自行车、私人小汽车三重夹击,常规公交吸引力和竞争力不足
据统计,同等距离下,广州市常规公交出行耗时约为地铁的1.5倍,小汽车的1.7倍。相较于轨道交通的高速、准时;电动自行车的灵活、便捷;私人小汽车的舒适、方便,常规公交的吸引力与竞争力不足。尤其电动自行车在2年时间内上牌量超过360万辆,成为市民出行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常规公交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未能协同发展,公共交通一体化水平不高
一是公交线网与轨道线网未能统筹规划。轨道交通走廊上重复布设常规公交线路,相互抢客,同时轨道交通接驳线路布局不合理;二是轨道站点周边未能统筹好交通衔接。大部分站点接驳公交线路少于3条,平均接驳距离超过50米,超过2/3的市民认为地铁公交之间换乘不便,同时近4成的地铁站周边未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场,大量电动自行车、共享单车挤占了公交接驳空间。
(四)电动自行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造成道路交通压力持续增加,影响公交运行
一方面是电动自行车快速发展,由于自行车道不足,大量电动自行车侵占公交专用道空间,影响了公交行驶。据统计,通勤时段由于电动自行车占用,专用道利用率仅53%;另一方面新能源车辆近年来快速发展,因极低的使用成本,不仅转移了公交客流,而且增加了道路交通压力,据统计,广州市区公交运行速度已由疫情前的19.2公里/小时下降到18.4公里/小时。
(五)道路基础设施未充分兼顾常规公交优先通行需求
广州市道路基础设施在保障公交优先通行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一是在路口节点未安排公交优先通行的路权与信号时间;二是部分道路路段未设置港湾式公交站;三是大型公交车辆在城市支路通行困难,公交服务难以延伸进社区;四是公交场站未能结合社区或商业办公楼设置,“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存在;五是部分新建的过江隧道,未兼顾公交车辆的通行需求。
具体建议:
三、优化调整公共交通体系的建议
(一)优化调整公交车型,选用中小型车辆提供公共交通服务,并将公共交通服务延伸进社区
大型公交车辆灵活性差,并且运力浪费问题突出。建议逐步对公交车型进行调整,采用中小型公交车辆,甚至7座小型汽车提供公共交通服务,形成与轨道交通相辅相成的公交体系。同时,可以利用居住小区、企业、医院、学校的地下停车场、空地或者其它内部空间,划定部分区域用作公交运营,将公共交通服务真正的深入社区,实现零距离搭乘公交出行。
(二)抽疏公交干线,完善公交接驳线,对线网进行系统性的优化
一是抽疏公交干线,避免在轨道交通走廊上重复布线,同时加强地铁接驳线的设置,强化轨道网与公交网的衔接,无缝衔接轨道站点与居住小区;二是结合多样化的出行需求,进一步推广定制公交与特色公交;三是优化BRT通道以及普通公交专用道的公交线路,提高专用道的通行效率;四是逐步取消受众少、利用率低的公交线路,释放运力资源并进行合理调配;五是发展无人驾驶公交,减少人力投入。
(三)对地铁站点实行包干责任制,统筹各类交通衔接
为了解决地铁站点周边交通衔接不畅等问题,建议对地铁站点实行包干责任制,将地铁站点周边50米范围(或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交由地铁公司统一管理,由地铁站依据进出站客流量及特征,合理的布设各类接驳设施,负责运营维护,优化调整交通组织等。
(四)支持公交企业开展多元化的经营服务,填补公交运营缺口
一是充分利用公交场站资源,在不影响公交正常运作的前提下,开放部分场站用作社会停车场,提供新能源车、电动自行车充电服务以及其它相关经营行为;二是将部分闲置公交车辆开入社区或商业网点,作为临时摆卖点或休闲驿站(公交便民驿站);三是开展跨界公交服务,将旅游、文化等主题融入定制公交车辆,开行特色公交专线(观光线);四是结合机场、高铁站等枢纽开行集疏运专线等。
(五)推进自行车道的优化与建设,减少电动自行车与公交车混行
建议进一步挖潜,增加自行车道宽度(杭州、北京等城市按3.5米宽设置),同时保障好自行车道的连续性,增加必要的物理隔离设施,并在部分路口增设自行车专用信号,减少电动自行车与机动车、公交车混行,并完善公交专用道的执法设备,加强电动自行车执法。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道路利用率,部分路段可以将公交专用道空间腾挪用于电动自行车通行,或在平峰时段用作电动自行车道使用。
(六)在道路的规划设计阶段落实好公交优先
一是在道路(尤其桥遂)在规划设计中,应当优先考虑公交车辆的通行需求,同时预留港湾式公交站及非机动车辆的设置条件;二是道路的路口与节点,应具备公交优先通行的交通组织条件与信号设置;三是探索发展车路协同,推进无人驾驶公交车更快更广泛的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