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选登 > 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集体提案
情况分析:
广州作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和中国历史最悠久且唯一从未关闭过的对外通商口岸,港口与城市关系紧密,是以港兴城,以城带港,港城互动的典范。广州港市形成于秦汉之际,传统港口散落于珠江沿岸。唐宋时期,主要港口位于十三行一带,促进了老城区发展;建国后迁移到黄埔港,带动了城市沿珠江向东发展;进入21世纪,迁往南沙,使广州从一座滨海城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海洋城市,带动广州进入向海发展、走向世界的快车道。从古到今,在每一个广州人内心都有一个海洋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海洋强国成为重大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方面。《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2023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的通知》提出在广州南沙打造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的要求。在未来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特别是国家南海战略中,广州和南沙有条件、有能力、有职责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但发展基础等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科研强,转化弱。广州目前有58家涉海科研机构,其中4个国家级重大发展平台,36个重要涉海科研机构,18所涉海高校,有海洋领域两院院士7位。近年来,南沙布局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等一批重大平台与设施。然而,广州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不足,近十年新兴海洋产业增加值占比从3%增长至5%,比重仍较小。海洋经济发展也与国内主要海洋城市差距较大,广州2022年海洋生产总值为3409.1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11.8%,增长率为1.9%,远低于青岛(17.1%)、天津(17.0%)、深圳(16.0%)和上海(6.8%)。
二是航运强,服务弱。广州港2022年完成货物吞吐量6.2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460万标箱,分别位居世界第五、第六。广州在国际航运中心指数由2015年全球第28位跃升至2022年第13位,但在综合考量港口物流与航运服务能力的世界领先的海事之都榜单中,整体排名从2017年第15名降至2022年第22位,其中在港口与物流的子项排名全球第5,但在海事金融与法律、营商吸引力、航运运营等子项排名处于15名之后,反映广州航运服务能力仍有明显短板。
三是资源好,品牌低。广州拥有丰富海洋资源,例如南沙区拥有超过180公里的岸线资源,海岛11座以及广州面积最大的天然红树林。海洋文化方面,南沙上横档岛为中国第一海关“粤海关”的第一关卡,与黄埔古港、十三行共同组成中国的“海丝门户”;秦代造船工场遗址、南海神庙、莲花塔、虎门炮台(南沙部分)等海洋文化遗迹和波罗诞海神祭祀民俗活动,赋予广州浓厚的海洋文化内涵。然而,广州各类资源缺乏整体打造,社会彰显度较低。例如,市民提起去海边玩,往往想到的是阳江、惠州、珠海等地,很少会想到广州南沙。
具体建议:
广州拥有丰富的海洋历史文化资源、港口航运和海洋科技研发基础,面对海洋强国发展的时代需求,广州应在海洋科技研发与转化、海洋航运服务、滨海活动等方面补齐短板。
建议在南沙凫洲水道两岸打造功能综合多元的海洋新城,承载海洋科技研发、高端航运服务、滨海商务、海洋文旅休闲等功能,形成引领广州拥抱海洋的前沿阵地,助力广州人海洋梦的实现。
一、港产城一体,打造南沙凫洲水道两岸海洋新城
纵观鹿特丹等国内外知名的海洋中心城市,深水良港与城市功能良好互动,形成“港口-产业-城市”空间结构。而广州市的海、港、产、城彼此缺乏联系,例如龙穴岛港区南部港口航运物流和海洋装备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但与周边城市功能相对脱节,未形成与港口紧密互动的城市功能区,未能充分发挥海洋要素的集聚效应。
海洋新城内重点布局海洋科研、商务和文旅等多元功能,牢牢抓住海洋产业前端科研和后端服务环节,与龙穴岛中部的生产与南部的航运环节联动构成完整的海洋产业链。海洋新城内面向海洋前沿技术布局科研和服务空间,如重点谋划可燃冰等前沿技术的科研转化基地,汇聚研发机构、试验平台、配套服务企业等,同时联动周边龙穴岛造船基地等地区完善生产功能。在万顷沙十四涌至十七涌东部地区依托邻近港口优势,重点预留规模化生产的空间。通过海洋新城与产业区、港口区有机布局,推动海洋前沿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二、从“数箱子”到“数票子”,谋划穗港航运服务合作示范区
推动海洋新城加快集聚航运要素,谋划穗港航运服务合作示范区。充分利用区位和制度优势,推动航运资源跨区域整合,推动航运服务与国际接轨,引进一批香港知名航运金融、管理、经纪、监测和咨询公司,与香港共建航运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与香港推动海事管理和技术标准协同互认,争取国际航行船舶船员海员证、游艇驾驶员证办理权下放,争取海事仲裁机构落户,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海事仲裁制度。
三、山海连城,打造南沙湾“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滨海生活场景”的国际文旅活力区
打造人文艺术海岸。系统盘点南沙海洋文化资源,重新认识黄山鲁和南沙湾滨海价值,注入人文与创新功能,沿大角山滨海公园至虎门大桥,联动天后宫、虎门炮台、国际游轮母港等既有文化资源,策划“广州海洋周”等系列活动。
打造海洋科创海岸。沿海滨路至凫洲大桥,联动滨海科技创新中心、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创新空间资源,植入创客空间、共享实验室、海洋科技馆等科技创新节点。谋划建设广州海洋科技馆,增强海洋情景体验,讲好海洋故事。
打造特色水上生活场景。引入艺术展览、戏剧节、音乐节、海滩派对等文化事件,定期组织帆船、冲浪、飞盘等体育赛事。开放大角山、天后宫和上下横档岛沙滩,进一步吸引人气。组织山海联动的康养慢行路径,以骑行路径串联绿地空间和滨海岸线,以水上快艇/巴士路径串联活力节点。依托南沙“岛区”的生态特征,发展直达港澳、湾区城市和南沙内部重要节点的水上特色交通、水上特色商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