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选登 > 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集体提案
情况分析:
2023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广州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等对城中村改造升级均提出了明确要求。
广州现有272条城中村,其中产业型城中村占了一半以上,形成了以加工制造、批发零售、电子商务等为主导的产业集聚体。据初步统计,城中村为全市25%的公司企业、20余万家中小微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全市13%的产业用地、24%的产业园区,以及全市1/3左右的餐饮、购物、住宿等服务场所都在城中村内。在改造进程中如何实现城市更新与产业转型的高度互动互促,是广州城中村改造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存在问题
(一)对传统产业的核心功能与转型升级途径不够明确
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是广州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和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但加工制造、批发零售、仓储物流等城中村传统产业多被认为是城市的非核心功能,是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的优先对象。产业型城中村有着完整的产业链,城中村的拆除和全面改造容易产生产业空间供应断层、商户流失、相关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断裂、村集体经济收入中断等问题,同时转型升级后招商、发展不确定性等问题也会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冲击。
(二)城中村产业空间难以满足现代化城市发展需要
广州市村集体物业用地零散、布局破碎,与其他国有用地混合使用在中心城区也较为普遍。用地规模、功能业态、设施配套、景观风貌等都难以满足现代化城市发展要求,需要进一步改造提升。
(三)更新改造利益平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城中村改造涉及政府、村集体、村民以及在村内拥有权益的多种利益主体,利益关系、物业权属较为复杂,历史遗留问题处置难度较大。由于政策导向和限制,村集体物业的转型升级改造项目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不足。
(四)对外来人口的“落脚”和生活发展成本考虑不足
城中村是外来人口“落脚”城市的重要空间载体。城中村大量的传统产业、低成本的居住空间不仅为让他们能够在此居住生活、就业,同时还是外来人口创业的孵化器。目前城中村的更新改造对外来人员的生活发展考虑不足,低成本生存空间大大压缩。
具体建议:
二、主要建议
(一)传统产业迁留并重,留住核心功能及背后的产业生态支撑系统。
留住传统产业的核心功能。建议深入研究梳理各类传统产业的核心功能,以纺织服装为例,核心功能包括技术研发、集散和展示销售等,需要留住打板、小单快返等产品设计生产链上的孵化与中试环节;需要留住原创服装设计师,建设“原创服装设计师孵化平台支持系统”,为设计创意的快速转化提供服务;需要留住专业市场交易,推广大数据分析、智慧物流、电商直播等数字化技术。
强化核心功能的生态支撑系统。目前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顿城中仍有约1600家成衣制造公司,其中400多家位于第五大道旁的纽约时装区。应借鉴纽约、巴黎、米兰、伦敦等城市做法,大型企业突出品牌价值,中型企业突出灵活性,小型企业在一种或几种产品上“专、精、特、新”,实现大、中、小型企业在生态支撑系统上合作共存,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二)定制综合产业用地,留住灵活便捷的生产空间。
定制综合产业用地满足产业集群发展需要。传统产业是集商贸、设计、加工、仓储与物流于一体的产业集群。为提高用地效率,可结合传统产业的生产模式,推动“工业上楼”,在中心城区增加综合产业用地,由市属、区属等国企、国资平台建设供应现代化、高品质厂房,通过数字化、环保程度等条件设置入园门槛,面向产业链上下游的制造环节定向招商,完善都市工业生态。
留住灵活便捷低成本的生产空间。为适应柔性生产的产业集聚方式,应强化不同尺度产业建筑空间的供给,以适应不同阶段、不同产业链环节企业的需求。完善各类设施配套,提供统一使用的高效率公共仓储空间和低成本的园区物业管理,创新规划设计高效货运物流系统,减弱物流对城市影响并提高物流效率。
分期分片渐进式更新改造。可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分片实施规划方案,可先期启动村集体产业用地改造以缩短项目周期,引入优质企业提升区域整体价值。在保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反哺旧村居的综合整治,并通过旧村居综合整治提供支撑产业发展的服务配套以及政策性租赁住房。
(三)持续性收益:构建“政府-村民-产业方”的利益均衡机制,留住改造的多方吸引力。
一是由各区政府梳理辖区内现有存量厂房、公共服务资源,建立产业空间中转台账,用于村集体物业转型升级期间入驻企业的腾挪安置,在过渡期稳定企业,避免产业外流。
二是可在城中村改造基础数据公布后招商引入具有丰富运营经验的合作企业,畅通市场力量提前介入的路径,便于整体谋划改造升级的产业定位、建设标准及后期的管理运营模式。
三是适当提高村经济发展留用地的容积率,增加村集体物业的总量,探索设立村集体产业用地改造专项资金,用于企业解约、过渡期的安置补偿和高质量产业引入项目。引导各村将集体资金投入区产业投资基金,促进村集体资金保值增值。
(四)供应多元居住空间,留住对外来人口的包容吸纳凝聚力量。
一是优化中小户型配置。基于城中村具有众多外来低收入务工人群的特点,以人为本,以需定供,强化中小户型配置,如集体宿舍型、单间型、小户型、中户型。二是合理控制居住区规模。科学设置居住小区规模,采用较小规模的居住小区的模式,引导多种职能空间在居住空间附近有机分散、混合布局,构建多类型群体有机融合、和睦共处的居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