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员会
扫码关注微信
你好!欢迎来到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员会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选登  >  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集体提案

关于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促进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情况分析
  一、基本情况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习总书记提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广州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推进“双链”融合。
  一是产业创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广州拥有2所国家级研究中心,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数量分别达21家、241家、195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数量达63家。
  二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企业超1.2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累计超3万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05家、众创空间294家,总孵化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
  三是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持续提升。在移动通信、海洋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产业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五年累计获国家级、省级科技奖励104项、734项。
  四是创新创业生态持续迸发新活力。成立了50亿元规模的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联合23家合作银行为40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超过300亿元,逐步形成“创、投、贷、融”科技金融生态圈。
  二、主要问题
  一是战略性科技创新力量和创新基础能力有待加强。广州缺乏肩负战略使命的战略性科技力量,缺乏类似北京怀柔科学城等高端研究机构集聚的区域,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发挥的作用有限。2021年广州基础研究经费占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比重13.6%,基础创新占比较低造成科技创新的自主性相对薄弱,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原始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
  二是广州技术研发机构和智力资源与未来产业技术发展需求不够匹配。广州缺乏大型平台式头部企业,难以依托其资源、网络和资本优势,大规模投资孵化、裂变衍生出高估值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广州在6G、芯片、量子信息等缺乏国家级研发平台,在石墨烯、氢能源、光材料等缺少国家级创新平台。
  三是科技成果转化和承接技术转移的能力未充分发挥。广州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科技成果缺乏市场导向性,科技中试环节薄弱,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成果转化配套措施与政策协同性不足。
  四是支撑创新产业链融合的资本与人才有待进一步加强。广州在科技创新的政府财政支持体系、银行信贷体制和金融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风投创投机构数量、资本规模仍相对不足。尚未构建起类似硅谷的全球产业创新的成熟生态圈,在集聚全球创新人才要素方面存在制约性瓶颈,缺乏国际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具体建议
  三、对策建议
  为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链、融通创新的资金链、产才融合的人才链,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各环节,提出以下建议。
  (一)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提升战略科技力量
  一是超前谋划布局空天科技、类脑研究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整合优势资源建设更多国家实验室和关键领域重点实验室。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广州路径”,借鉴美国等国家实验室做法,设立“研究与技术应用办公室”,建立产业技术中心,向产业界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援助和培训服务。
  二是整合全国乃至全球科技资源,依托广州科创轴建设高水平新型科研机构集聚区。强化与中国科学院等大院大所合作,在中新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南沙科学城等地形成类似北京怀柔等高端研究机构集聚区域。吸引海内外顶尖实验室、研究所、跨国公司,依托广州科创轴集中布局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合作基地。
  三是建立并完善符合基础研究特点规律的管理和评估机制、尽职免责与容错纠错机制,完善核心科技人员持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场化运作模式等激励机制。创造探索性产品的早期市场,通过需求侧支持加速前沿技术产业转化。
  (二)围绕产业链短板部署创新链促进创新主体间相互协同
  一是发挥广汽、广医等“链主”企业的领航作用,通过并购、引进、参股等方式进行产业链垂直整合,鼓励组建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和协同创新中心,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带动产业链中的配套中小企业进行零部件等中间投入品的创新开发。
  二是发挥市场在科技创新链条上的驱动作用,建立行业骨干企业创新成果需求池,形成“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机制,重点围绕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重大装备等薄弱环节,推动科研机构按照产业需求进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三)推进技术转移中介服务体系和孵化体系建设
  一是完善高校院所成果转移转化精准对接。高校可专门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鼓励科研人员或科研团队以订单等方式参与企业技术攻关,构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多方主体参与的利益共同体。
  二是引进和扶持一批专业性创新服务中介机构,增强科技服务专业能力。借鉴深圳高交会,完善高新技术展示与交易展会,降低参展摊位费用和参展综合成本,鼓励中小微企业积极参展。
  三是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孵化育成体系,完善“城市机会清单+创新应用实验室+未来场景实验室+场景示范工程”场景全周期孵化机制,推动实验室、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起多个相互竞争关系的研发及成果转化中心,提高科研成果的技术转移与产业化效率。
  (四)建立以科技金融为主线的产业创新支持体系
  一是完善金融及政策扶持。通过设立更大规模的市场专项发展引导基金、增加贴息政策扶持、设立小升规奖补资金等举措,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在各环节中的投资比例,探索设立中试专项资金,加大中试环节助资比例,支持有开发前景的专利产业化工作。
  二是精心打造科技金融载体和平台。探索设立私募股权交易市场、政策性高科银行、中小微科技企业上市促进服务平台和面向广州中小微高科技企业的信用担保机构,对自主创新能力强、从事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开发的中小企业给予重点扶持。
  三是面向全球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穗创新创业。破除签证、外汇和科研管理机制等人才引进和流动的制约性因素,通过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高标准建设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等方式,推动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开展创新人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