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九三文苑 > 历史回眸
九三学社建社已整整60周年。关于她的缘起,在现有的社史、社志中有段早期的历史,少见记载。为了更完整、更全面地了解我社建社的历史和前辈们的业绩,特写入以窥全貌。
这段经过要从抗日战争时期说起。1937年8月,日寇大举侵犯我国,北平、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大学相继迁往内地,大批教授和文化科技界人士也随之到达,南京中央大学迁到重庆。1939年初,当武汉失守后,战局愈趋紧张,百姓忧心忡忡,中央大学几位教授心理学家潘菽、林学家梁希、农学家金善宝等著名学者经常聚在一起,探讨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他们抱着科学救国的愿望,一心想为贫穷落后、受人欺凌的祖国寻求出路,便发起组织了“自然科学座谈会”。
“座谈会”成员之一的潘菽,有位胞兄潘梓年也在重庆,任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社社长,他常去看望,有时到新华社驻渝办事处听抗日形势报告,借阅革命书刊,还共同学习,相互探讨,回来后就在“座谈会”上传达。由此,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有了认识,对国家的前途命运也开始领悟。当1941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传来后,“座谈会”成员义愤填膺,毅然前往新华社驻渝办事处公开表示他们的愤慨、慰问和哀悼。梁希、金善宝还捐款给抗日将士制作寒衣,受到中共南方局的赞赏。
1943年,潘菽、梁希和同为中大教授的林学家干铎等决心将“自然科学座谈会”推向社会,去团结更多的自然科学者,开创新局面。其时,在重庆的上海法学院院长、曾任浙江省参议会代议长的褚辅成及原黄埔军校教官、北大教授许德珩,他们都是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他们目睹桂林沦陷,川黔危急,人心惶惶,为了推动学术界进步人士团结一致,伸张民族正气,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奋起抗日,争取最后胜利,决定成立“民主科学座谈会”,发扬“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精神,为实现人民民主,发展人民科学而努力。这样,与“自然科学座谈会”的设想不谋而合,由于彼此都属学术界的同仁或相识,双方很快就结合起来,针对抗日形势的变化,根据新华社的论点,进行学习讨论,力求在思想意识上取得一致或近似的看法,并向各自联系的相关人士作广泛的宣传,同时通过媒体向社会表达他们的观点和意见,这引起了各方的重视。
当时,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自延安来重庆,和国民党蒋介石进行谈判,共商国事。期间,毛泽东、周恩来分别会见部分科技、文化界人士。8月30日,梁希、潘菽等也被邀参加,会见时谈到了“自然科学座谈会”的情况。9月12日,毛主席通过周总理邀约许德珩
不久,许德珩等在北平,褚辅成、吴藻溪、孟宪章、笪移今、卢于道也先后回到上海,梁希、潘菽等复员到南京。许德珩在北平主持总社,褚辅成、笪移今等在上海活动。6月12日,许德珩南下,九三学社上海分社成立。其后,重庆、南京等地也陆续成立分社,积极参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人民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以及反对美国扶植日本等民主爱国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