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员会
扫码关注微信
你好!欢迎来到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员会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选登  >  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集体提案

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推动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优化升级的提案

情况分析:
  国家已确立创新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大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2022年广州提出“制造业立市”,2023年将“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列为年度任务之首。
  制造业曾是广州的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下称制造业比重)长期保持在35%以上,最高超过56%。随着经济发展,制造业在广州的地位有所下降,制造业比重在2006年达到36.8%的阶段性高位后一直持续下滑。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比重到达峰值转入下降通道时,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是保持制造业发展势头、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当前,以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向高端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迈进已成为共识,但也存在较多问题,主要如下:
  一、企业整体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偏低,高技术产出有待加强
  广州是全国唯一R&D经费投入强度连续八年增长的一线城市,投入规模位居全国城市第四。2022年广州的R&D投入强度为3.43%,在20个主要城市中排名第12。R&D投入强度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通常R&D投入强度低的企业高技术产出相对较少,宏观上表现为城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低。2022年,广州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002.76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9.5%,而杭州分别为2961亿元和70.5%。
  二、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缺少高质量成果供给
  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同质化竞争激烈,企业利润微薄难以投入充足资金进行研发,缺少高质量成果。以化妆品行业为例,广州化妆品工业产值已超1000亿元,产业规模约占全国的55%,全国第一。但广州化妆品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中下游,规模较小,研发投入少,产品高度同质,在原料研发、品牌建设等方面存在显著短板,其中80%的高端原料依赖进口,而品牌知名度与上海相比还存在差距。
  三、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体系仍未建立
  一是科技领军企业较少前瞻布局基础前沿研究,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二是科技领军企业相对保守,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开展攻关积极性不高,较少采用民企已验证且技术领先的产品。三是企业主导的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仍未建立。一边是企业对高质量成果求之不得,另一边则是一堆无法转化的“成果”束之高阁。四是缺乏高水平研究平台持续不断提供关键共性技术,增加了企业研发成本,削弱了产业链竞争力。
  四、企业创新人才供给不足问题仍很突出
  高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育不出”,工程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供不应求、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现象普遍存在。一是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对人才吸引力不强,大量高端科研人才集聚在高校、院所。二是高校学科设置与产业匹配度低,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产业需求,企业面临工程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问题,卓越工程师更是可遇不可求。三是国企在人才引进、培养以及薪酬分配、技术成果转化、股权和分红激励等存在较多约束,引人难、留人更难。
  缺少重大原创性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是广州制造业的顽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立,无法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实现制造业产业链优化升级。


具体建议:
  一、加快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落实国家鼓励创新的普惠性税收政策,加大制造业技改补贴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二是鼓励银行开发更多面向科技中小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的专属金融产品,提供针对性的融资方案。三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融资支持。通过政府母基金等手段引导投资机构聚焦科技企业开展业务。鼓励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基金支持企业创新,引导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四是发挥国企主力军作用。完善国企考核机制,引导国企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提升创新能力。改革国有创投基金考核机制,不以单个项目考核盈亏,增加容错机制,鼓励国有基金支持企业创新。

  二、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打造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决策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发挥企业出题人作用,支持企业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参与创新决策。健全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的重大项目形成机制,从产业实践中凝练研究任务,加快解决产业链“卡脖子”技术问题。二是强化企业应用科学研究主体地位。企业天然具有科技、市场双重属性,既能从产业问题中找到科学问题,又能从科学发现中找到产业发展方向,鼓励有条件的领军企业布局基础研究,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三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领军企业整合产业、资金、平台、人才资源,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短板实施项目,解决产业链优化升级中的堵点卡点。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四是强化企业成果转化主体地位。发挥企业产学研主导作用,着力提升成果吸纳能力和转化能力。推进高校、院所考核评价和成果转化机制改革,鼓励高校、院所与企业围绕产业需求建立多形式合作关系,促进科技成果、人才更好为企业所用,逐步形成领军企业牵头、高校院所协同攻关的新局面。

  三、营造企业创新人才良好环境,促进各类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完善有利于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的政策环境。畅通从高校、院所到企业的人才流动机制,做好社保、医保等制度衔接,最大限度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二是完善以能力、贡献为导向创新人才评价体系。突出高校、研究院所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评价的市场导向。畅通企业尤其是民企人才职称申报渠道,并在科技奖励方面予以倾斜。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对企业创新人才激励力度。鼓励企业完善文化、物质、精神激励,增强凝聚力。落实国企科技创新薪酬分配激励机制、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让国企能“引得进、留得住”高端人才。四是加强产教融合、职普融合、科教融合,培育更多制造业急需紧缺人才。鼓励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引导企业人才开展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实现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五是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氛围,激发企业家的创造精神,集聚资源把企业打造科技创新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