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员会
扫码关注微信
你好!欢迎来到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员会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九三文苑  >  历史回眸

黄昆

黄昆(191992—200576),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嘉兴。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学家。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加入九三学社。

黄昆父亲黄徵是中国银行高级职员,母亲贺延祉也是银行职员。母亲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人严肃认真,对黄昆少年时期的成长,有过很大的影响。黄昆小学就读北师大附小、上海光华小学,中学在燕大附中、北京通县潞河中学度过。黄昆从小聪明好学,学习成绩优异,高中三年成绩始终是全班第一。1937年,黄昆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1941年毕业。在大学期间,他对世界上新兴的量子力学产生了痴迷的爱好,完成了海森堡和薛定锷量子力学理论的等价性论文,荣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任助教。1942年,黄昆考取西南联大理论物理研究生,导师为物理学家吴大猷。1944年,黄昆完成了题目为日冕光谱线的激起的论文,获北京大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在昆明天文台任助理研究员。19448月,黄昆考取公费留英,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读研究生,1947年获博士学位。在此期间,黄昆撰写了稀固溶体的X光漫散射3篇论文。黄昆给出了这种漫散射系统理论,21年后得到证实,理论被国际科技界命名为黄散射,成为研究固体中杂质状态的重要依据。通过黄散射的研究可以得到溶质原子周围位移场的情况。19475月,黄昆到英国爱丁堡大学物理系,与当代物理学大师、诺贝尔奖获得者M?辈6?(Born)合作,共同撰写《晶格动力学理论》专著。在玻恩为该书写的序言中提到本书之最终形式和撰写应基本上归功于黄昆博士。黄昆与玻恩合著的《晶格动力学理论》一书是国际公认的这一学科领域的权威著作,哺育了世界上几代科学家的成长。1948年初,黄昆接受英国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主任佛罗利希(Frohich)的聘请,成为该系的博士后研究员。在利物浦大学工作期间,黄昆在科学事业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特别关注固体发光中心、半导体深能级等区域电子态、晶格原子的平衡位移和晶格中电子间相互作用。1950年黄昆与合作者首次提出了多声子的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即佩卡尔理论1951年黄昆首次提出了晶体中声子与电磁波的耦合振荡模式及有关的基本方程。

1963年被拉曼散射实验所证实,被命名为电磁声子,后来发现其他物质振动也有类似的与电磁波的耦合振荡模式,统称为极化激元。现在极化激元已经成为分析固体某些光学性质的基础,黄昆当时提出的方程,被称为黄方程1951年黄昆回国,到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黄昆在利物浦大学期间,结识了英国女同事A?崩锼?(Rhys),并建立了诚挚深厚的友谊。19524月,里斯来到中国,与黄昆结婚,后也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工作。在北京大学,黄昆先后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副主任,半导体教研室主任。他与其他教学人员一起,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普通物理教学体系。他们强调立论要严谨、物理图像要清晰、讲授要深入浅出。直到现在,北大理科基础教学还发扬着他们讲课的传统。1956年,国家制订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把半导体列为国家重点科技研究项目。黄昆和其他科学家一起,制订了我国发展半导体科学技术的规划并组织其实施,成为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科的开创者之一。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当时国家科委领导下,黄昆及时提出了应加强基础研究的意见,并率先在北京大学组织了固体物理领域的基础研究——固体能谱研究,建立了研究室和实验室。